江淮集团沉默引质疑 公众呼吁彻查真相消费者权益不容“踢皮球”

  • 2025-07-18 16:14:50
  • 592

近日,河南思皓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思皓”)以“江淮授权4S店”名义销售江淮牌小客车,却未获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汽集团”)官方授权的事件持续发酵。消费者购车后陷入“资质罗生门”,而江淮集团至今未公布车辆来源,引发公众对车企监管失职、内部利益勾连的强烈质疑。

消费者喊话车企:车辆来源成谜,维权举步维艰

2023年,河南思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门店高调宣称其为江淮汽车正规4S店,消费者宋先生信以为真购买车辆后,却因江淮牌小客车低配车型改装后当高配车型销售纠纷陷入维权困境。江汽集团声明称,河南思皓从未获得官方授权,郑州地区仅授权两家4S店,河南思皓亦不具备提车权限。消费者直斥其“骗子公司”,并要求江淮集团解释:在未授权情况下,销售的江淮牌小客车从何而来?是否为非法渠道造假?或是车企内部管理疏漏导致“地下车辆”流入市场?

宋先生自2024年5月起通过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向江淮集团求证,但截至2025年7月,江淮集团始终未给出明确答复。消费者愤慨道:“车企的沉默不仅漠视消费者权益,更像在掩盖‘不能说的秘密’。”长期等待与模糊回应,加剧公众对江淮集团内部是否存在人员与经销商利益勾连的猜疑。

法律与行业视角:监管漏洞或涉多方责任

法学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知晓商品真实来源。若经销商以虚假授权销售车辆,车企若存在渠道管理疏漏,可能需对消费者损失承担连带责任。行业观察人士分析,事件暴露出江淮集团在授权资质审核、车辆流向监控及售后责任衔接上的系统性短板。更严峻的是,若车企默许非授权销售或存在内部利益输送,可能触犯法律红线。

舆论聚焦江淮集团的“责任切割”现象。公众呼吁,车企不应仅以“未授权”为由推诿,而应主动溯源车辆流向,对非正规渠道车辆给出解决方案。有业内人士直言,若车企默许“影子授权”或“挂靠经销商”,其品牌管理体系或已陷入危机。

国企身份加剧信任危机:监管责任亟待厘清

作为国企,江淮集团在明知消费者投诉举报的情况下未采取有效打假措施,引发“监管失职”或“内部利益纠葛”的质疑。《商标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要求品牌方维护市场秩序,放任侵权或涉嫌行政不作为。消费者宋先生的遭遇折射出国企监管责任的模糊边界: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企业责任担当之间的失衡。

公众呼吁彻查真相:消费者权益不容“踢皮球”

消费者群体强烈要求江淮集团直面问题:彻查河南思皓车辆来源,公开整改渠道管理体系,杜绝类似事件重演。公众质疑声浪持续高涨:“我们信任江淮品牌购车,如今问题出在车企管理上,江淮集团必须为消费者的权益负责!”

目前,江淮集团仍未就河南思皓所售车辆来源及解决方案作出公开回应。

我们将持续追踪事件进展,推动车企履行社会责任,为公众还原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