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型轿车市场洗牌: 为何这些明星车型惨遭淘汰?

  • 2025-07-31 00:37:53
  • 967

在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突进中,传统燃油车市场正经历一场残酷洗牌。比如别克威朗、雪佛兰科鲁泽这两款曾经在各自细分市场熠熠生辉的明星车型,如今集体陷入销量泥潭。即便别克威朗终端价跌破7万元,月销量仅1781辆;雪佛兰科鲁泽更惨,最低起售价格已降价5.99万元,月销仅剩三位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款燃油时代的热门车型,为何在新能源浪潮中集体沉没?

上汽通用别克威朗

指导价:12.89-15.89万元

别克威朗,这款曾一度月销过万的合资轿车,在2025年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数据显示,今年1-6月,威朗的累计销量仅12369辆,其中,6月销量为1781辆,在紧凑型车销量排名中滑落至第31位,这一数字与昔日“网红”车型的辉煌相比,显得颇为惨淡。想当年,威朗在合资轿车市场风光无限,曾与大众速腾一较高下的A+级轿车,成为市场佼佼者。然而,如今其境遇令人唏嘘,即便终端降价6万元,起售价已从原本的12.89万元大幅下滑至6.89万元,几乎与国产A级车同价,也难以吸引消费者目光。

威朗如今的处境,仿佛一位昔日明星的落寞,降价难以挽回其市场地位的下滑。这不仅凸显了威朗自身面临的挑战,更映衬出整个燃油车市场所面临的困境。威朗所在的细分市场遭受双向挤压,上有帕萨特、凯美瑞、雅阁等B级车价格下探,下有国产新能源秦PLUS、小鹏MONA M03、海豹05 DM-i、银河L6等车型向上进攻,威朗核心腹地被侵蚀。同时,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迷信消退,用户购车更倾向于“稳妥选择”。

此外,价格战在新能源汽车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当比亚迪秦PLUS等插电混动车型价格下探至7万级,燃油车的降价空间被彻底封堵。消费者清楚意识到,即便燃油车价格再降,使用成本仍无法与新能源车抗衡,纯降价无技术升级的策略彻底失效。尤其是在当下消费者“既要又要”的消费心态下,他们既追求驾驶乐趣,又计较每公里油耗;既要轿跑造型的社交价值,又需能装下诗和远方的后备箱。而威朗在核心技术领域已全面落后于时代需求,尤其在智能化和动力系统两个关键维度。

智能化方面,威朗虽然搭载了别克全新一代eConnect智能互联系统以及L2级智能驾驶辅助,但仅支持基础功能,在当下市场中已显陈旧,无法满足年轻用户对智能汽车的基本期待。动力方面,全系配备1.5T与CVT的动力系统,拥有184马力的最大功率和250牛·米的最大扭矩,但实际性能不及思域等合资燃油车,再加上后悬架采用扭力梁式非独立结构,行驶质感打折扣,影响了乘坐的舒适性,同时,经济性、空间实用性又不敌混动竞品,陷入夹缝市场。威朗本想通过价格刺激挽救持续下滑的销量,但因未解决产品力短板,最终陷入“越降越难卖”的恶性循环。

上汽通用雪佛兰科鲁泽

指导价:9.49-10.89万元

作为雪佛兰销量主力,科鲁泽在2023年,月销售还曾多次突破1万辆,但是,让人遗憾的是,进入2024年之后,科鲁泽的月销量开始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即便目前新款最高优惠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5万元,最低起售价格仅为5.99万元,销量也未如预期般飙升,反而陷入了低迷的泥潭。

数据显示,自2023年12月开始,科鲁泽的月销量始终未能突破1万辆,而到了今年1-6月累计销量才4915辆,其中,6月销量为358辆。显然,这样的表现与同级车型轩逸、朗逸等相比,确实不太出彩。科鲁泽的命运,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分。想当初,科鲁泽的月销量最高也能达到1.8万余辆,可以与大众、丰田等品牌的同级别车型‌相媲美。然而,如今的情况却是天壤之别,售价大幅下跌至不到6万,销量却依旧惨淡。

科鲁泽的销量之所以表现惨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雪佛兰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似乎已不如往昔。与同级别的大众朗逸相比,科鲁泽在外观上或许更具个性,但在品牌影响力和保值率方面则稍显逊色。而与丰田卡罗拉相比,科鲁泽在动力性能上或许稍占上风,但在可靠性和市场口碑方面则有待提升。与此同时,如今的国内车市早已进入“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者不再仅仅追求低价,而是更加关注车辆的品质感和科技感。而科鲁泽的内饰材质、做工细节、驾驶感受等方面都未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评,尤其是在智能、空间等方面与自主品牌同价位的车型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在紧凑型轿车市场中,可以说科鲁泽面临着众多竞品的围攻。这些竞品不仅来自同级别的合资品牌如朗逸、日产轩逸等,还有来自实力雄厚国产品牌的同级车型如吉利帝豪、长安逸动等。这些竞品在价格、配置、设计、动力等方面都各有千秋,与科鲁泽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从品牌信任度的缺失到产品力的不足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微妙变化等,都对科鲁泽销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鲁泽要想脱颖而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和提升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车叔总结

燃油车不会一夜消失,但生存空间正被急剧压缩。而以上两款车型在产品力、价格策略、技术路线等方面均未能适应市场剧变,比如威朗身处别克产品线的关键位置,但三缸战略的历史包袱使其元气大伤,即使换回四缸并大幅降价,品牌形象已遭不可逆损伤;科鲁兹既未传承美式肌肉车的硬派基因,又未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当自主品牌崛起,这种“家用与运动结合”的定位丧失存在价值。这些“消失者”的教训,不仅是行业发展的注脚,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造车没有捷径,唯有敬畏市场、深耕技术、回归用户,方能在血海中找到生机。